这些天,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所副所长吴怡忙个不停,“一直在路上”。成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,他又一次投身一线,不分昼夜地在现场指导医疗废物处理工作。四川泸定发生地震后,他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应急支援。
参与应急处置、守护环境安全,是吴怡工作的重要内容。
2020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,如何处理治疗和隔离等产生的医疗废物?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第一时间集结20名环保专家,按照川南、川东北、川西和成都平原四大片区,火速赶赴现场研判指导涉疫废物处置。吴怡便是其中之一。
宜宾、泸州、内江、资阳……吴怡和同事们辗转多地的隔离点、医院和医废处理中心,现场指导传染区的废物收集、运输、处置等工作。为确保医疗废物能够及时、有序、高效、无害化处置,吴怡和同事们不分昼夜地工作,牵头制订并完善了《四川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环境监管手册》,明确了涉疫医疗废物、涉疫医疗废水、涉疫生活垃圾、涉疫生活污水等的环境监管要求,为全省常态化应对疫情提供了坚实的环保科技支撑。
作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应急专家,吴怡常常奋战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一线,提供技术支撑,先后参与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处置20余次。
在2017年5月嘉陵江(广元段)铊污染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,吴怡团队成功锁定并切断污染源头,圆满完成应急抢险任务,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。
2021年1月20日,嘉陵江川陕交界断面水质出现铊浓度超标。吴怡连夜从成都赶到广元。编制广元市西湾水厂应急处置技术方案,组织水厂实施低压供水和原水微污染净化工程,开展微污染水体降污实验,投加氧化剂、絮凝剂净化水质……吴怡和同事们持续奋战,确保了群众饮水安全。
化工企业废弃污染物处理、城市生活污泥处置等问题,既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,也是行业的痛点。面对这些难点、痛点,吴怡不断钻研,用技术去解难题,不仅减量处理废弃物,还变废为宝,实现可持续利用。
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的废弃物,每生产1吨湿法磷酸产生约4.5吨磷石膏渣。由于量大且处置成本高,往往大量废弃、大量堆存。过去,磷石膏长期堆存在河流两岸,给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带来较大风险。
2018年,接到磷石膏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任务后,时任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固废所副所长的吴怡,一边深入实地调研,一边扎进实验室,一遍又一遍地研究了大半年。最终,吴怡和同事们自主研发了磷石膏渣场污染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。该项目成果已在四川省15个磷石膏堆场及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。
经过技术处理,将处理生活污水留下的污泥变废为宝,吴怡及其团队研发规模化大田蚯蚓养殖污泥处理实用工艺技术,将污泥转化为蜂窝状小颗粒的蚯蚓粪肥料,成为高品质的园林绿化营养土,蚯蚓也可作为饲料、鱼饵。
如今,40岁的吴怡成为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固废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、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,并被聘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论证专家库专家。全省多个重大项目中都有他的贡献。
去年,吴怡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。“荣誉是压力,更是动力。”吴怡表示,“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,化解重大环境安全风险、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,将大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我们环保科技人永远在路上,今后将继续奋发进取,为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”
关键词: